5月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专题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人社局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我市深化三地卫生健康合作共建共享、推动三地医保高质量发展、推动三地民生和社会服务协同走深走实的相关情况。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栩冬介绍,我市聚焦“一核两翼”和三地协同深化卫生健康合作共建共享,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项目一期(血液病医院团泊院区)已投入使用,市环湖医院牵头创建环湖—协和—同仁颅底外科中心,聚焦承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一核”辐射带动效能,京津同城化取得新成效。“通武廊”三地卫生健康委签订协议实现区域医疗卫生紧密合作,2023年以来,我市选派83名专家进驻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输血”与“造血”并举,聚焦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建设,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取得新突破。市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并开工建设,天津中医一附院石家庄医院建设正加快推进,全市加入京津冀地区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达89家、互认项目50项,加入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医疗机构达73家、互认项目30项,同时,我市还重点推动31个京津冀医联体建设,聚焦实现三地卫生健康全领域协同,共建共享取得新成果。
王栩冬表示,我市将继续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加强三地联动协作,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天津中医一附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加快实施市疾控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项目,打造天津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在唱好京津“双城记”中展现新作为。促进“通武廊”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深入合作,每年选派不少于40名专业人才进驻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在支持“两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探索新举措。
市医保局局长李国田介绍,2023年,我市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免申即享”,目前,我市累计开通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分别达461家、2278家、939家,织密织牢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通过推动医药产品集采扩面提质减轻群众负担,一年来京津冀“3+N”医药集采联盟先后开展3批次427种药品集采、8类高值医用耗材集采,2023年,我市节省医药产品采购费用超87亿元,参保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通过提升医保经办服务水平促进共建共享,我市推动北京朝阳、天津滨海、河北廊坊三地医保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创新推行异地就医结算、灵活就业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申领、医疗费用垫付报销等多项医保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了异地就医门特登记、垫付报销、台账查询等多项业务集成办理。
李国田表示,我市将持续深化京津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拓展三地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病种范围,持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范围,为人员往来、要素流动持续注入“医保温度”。持续深化京津冀医药产品协同管理,不断扩大京津冀“3+N”医药联盟采购规模和量级,将血液透析类医用耗材、体外检测试剂类医用耗材等更多适宜产品纳入集采范围;年内实现药品、耗材、体外诊断试剂集采品种覆盖到1000个。持续深化京津冀医保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落实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等医保服务事项;统筹推动北京朝阳、天津滨海、河北廊坊医保协同先行先试,依托三区(市)医保经办大厅设立京津冀医保综合服务窗口,结合试点情况逐步将该窗口推广到全市。
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表示,多年来三地先后签署30余个发展协议,2023年底共同推进京津冀“一卡通”建设,加快实现三地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同心共谋画好发展“同心圆”。目前,三地已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继续教育资格、社会保险待遇资格、人力资源服务从业资格互认,实现养老保险特殊工种企业名录和特殊工种岗位名录三地互认、发布京津冀工伤保险协议机构名录,同频共振畅通三地“通行证”。针对京津冀地区人员流动频繁、社保诉求多样的特点,三地社保部门不断简化经办流程,三地企业参保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仅需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出申请即可;三地还联合发布首批15项社保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办理领取养老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企业社会保险登记等事项实现“同事项名称、同受理标准、同申请材料、同办理事项”,共建共享服务群众“零距离”。三地持续开展京津冀招才引智活动,成立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与发展联盟,组建“京津冀技工教育联盟”,同引共育构筑人才“新高地”。
来源:天津园区招商网
展开